免费监控
logo prod

资讯与帮助

TCP持续丢包排查案例:如何定位并解决云服务商网络抖动问题

时间:2025-09-19
编辑:tance.cc

《故障复盘:从TCP持续丢包,排查云服务商网络抖动的全过程》


2.jpg

今天我们要复盘的这个案子,档案代号为“幽灵脉冲”。这个故事,讲述了一场更隐蔽、更棘手、也更让运维团队感到无力的网络故障。它不像上次那样有明确的“犯罪嫌疑人”,它的症状时隐时现,如幽灵般纠缠着我们的核心业务,直到我们学会了如何“看见”它。


事件背景:一个“时好时坏”的核心API


我们的故事主角,是一个为金融客户提供实时市场数据的核心API服务。它的稳定性和实时性,是整个业务的生命线。

这个API已经稳定运行了数月,但在过去的一周里,一些重要的客户开始陆续传来抱怨:

  • “你们的API最近好像不太稳定,有时候会突然断开连接。”

  • “我们这边收到的数据流,偶尔会卡住几秒钟,然后又突然恢复。”

  • “我们的客户端日志里,出现了很多零星的‘TCP连接超时’错误。”

这些抱怨,就像天空中断断续续的、不祥的闷雷。它没有像上次那样形成一场“告警风暴”,但它带来的,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安。


初步排查:一切正常的“假象”


接到反馈后,我们立刻启动了第一轮排查。我们拿出了上周学到的所有工具,进行了一次全面的“健康体检”。

1. PING监控与手动PING:

  • 结果: 完美。我们对API服务器IP的7x24小时PING监控图表,是一条平坦、健康的直线,延迟稳定,丢包率为0%。我们从全球各地手动PING,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。

  • 结论: 服务器在网络层面“心跳”强劲。

2. HTTP监控:

  • 结果: 同样完美。我们配置的HTTP监控,每分钟都在请求API的一个健康检查端点。在过去的一周里,它返回的状态码,清一色都是“200 OK”,没有任何一次告警。

  • 结论: API的应用程序本身,也是“清醒”的。

3. 服务器资源监控:

  • 结果: 我们登录云服务商后台,仔细检查了服务器的CPU、内存、网络IO等所有性能图表。所有指标都处于低位运行,没有任何异常波动。

  • 结论: 服务器资源绰绰有余,不存在性能瓶颈。

到了这一步,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开始蔓延。

所有的证据,都在告诉我们:“一切正常!” 但用户的抱怨,却是真实存在的。我们仿佛在追捕一个“幽灵”,它只在用户面前现身,却在我们所有的探测器面前隐形。

一个新手运维,此时可能会开始怀疑人生,甚至会把问题归咎于“用户的网络环境不好”。但一位经验丰富的“老猎人”知道,当常规武器失效时,你需要换上一把能看见“红外光谱”的特殊狙击镜。



升级武器:从“心跳”到“血液循环”的深度探测


我们意识到,PING和HTTP,就像是检查病人的“心跳”和“意识”,它们只能判断“生死”和“昏迷”。而我们现在遇到的,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、关于“血液循环质量”的问题。

我们需要一个能探测到“微小血栓”的工具。

侦探工具:观图数据的【TCPing监控】

我们立刻采取了行动。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PING监控,而是针对我们的API服务器IP和它的服务端口(比如443),在观图数据平台上,配置了一个持续的、每分钟一次的TCPing监控任务。

这个动作,就像是为病人接上了一台更精密的“多普勒血流图仪”。它不再只关心心脏有没有在跳,而是开始持续不断地追踪,每一滴“血液”(TCP数据包),是否都能顺畅地、毫无阻碍地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。

配置好后,我们开始静静地观察。几个小时后,那张TCPing监控的历史数据图表,为我们揭示了“幽灵”的真面目。

图表上的“铁证”:

  • 延迟曲线: 同样是一条平坦的直线,非常健康。

  • 但另一条曲线——“丢包率”曲线——却暴露了问题!

它不再是像PING监控那样,永远紧贴着0%的水平线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条在0%上方持续波动的、带有毛刺的曲线。它大部分时间是0%,但每隔几分钟,就会向上跳动一下,显示出1%2%、甚至5%的丢包。

真相大白了。

这不是一次性的网络中断。这是一场持续性的、低概率的TCP数据包丢失

我们终于“看见”了那个幽灵。它不是一个会把整条路都堵死的“巨石”,而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,每隔一公里,就有一个小坑。大部分车辆都能顺利通过,但总有那么几辆车,会不幸地颠簸一下,甚至爆胎。

对于只需要一次成功的HTTP监控来说,它很可能每次都幸运地“躲过”了那个坑。但对于需要建立长连接、持续不断传输数据的金融API客户端来说,这种周期性的“颠簸”,足以导致连接中断和数据卡顿。



追捕“幽灵”:用Traceroute绘制它的逃跑路线


我们现在已经抓住了幽灵的“尾巴”(持续的TCP丢包),但我们还不知道它藏身于何处。这个“路上的坑”,到底是在我们服务器的门口,还是在云服务商的骨干网上,又或者是在客户那边的网络里?

我们需要绘制一张完整的“犯罪地图”。

侦探工具:观图数据的【路由查询】/ MTR

我们立刻从那些出现TCPing丢包的监测点,对我们的API服务器IP,发起了路由查询(Traceroute)。为了获得更精确的数据,我们使用了更高级的mtr命令,它会持续不断地对路径上的每一跳进行探测,并实时显示每一跳的丢包率。

几分钟后,一份清晰的“幽灵逃跑路线图”呈现在我们面前。报告看起来像这样:

HopHostLoss%SntLastAvgBestWrst
......0.0%100............
5some-core-router.aliyun.com4.0%10045.145.544.852.1
6my-api-server.com4.0%10045.846.245.553.0

分析这张地图:

  • 从第1跳到第4跳,Loss%(丢包率)那一列,都是完美的0.0%。

  • 但从第5跳开始,一个属于云服务商(aliyun.com)骨干网的核心路由器,突然出现了4.0%的丢包

  • 最关键的线索是: 从这一跳之后的所有站,包括我们最终的目标服务器(第6跳),都继承了这个4.0%的丢包率。

案件,至此告破。

我们现在可以100%地确定:

  1. 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服务器上。

  2. 问题不是出在客户的网络上。

  3. 问题,就出在第5跳,那个属于云服务商的核心网络设备上。它就像一个有故障的“高速公路收费站”,随机地把过路的车辆(数据包)给弄丢了。



最后的“对峙”:用数据说话


现在,我们手里已经握有了两份无可辩驳的“铁证”:

  1. 7x24小时的TCPing监控图表,证明了我们的服务端口,存在持续的、低概率的丢包问题。

  2. 多地MTR/Traceroute报告,精准地将丢包的源头,定位到了云服务商网络内部的一个具体节点上。

我们立刻提交了一份工单给我们的云服务商。

但这次,我们的工单内容,不再是那种软弱无力的:“你好,我的客户说我网站卡,请帮我看看。”

取而代之的,是一份专业、冷静、不容置疑的“事故分析报告”:

主题:关于我方服务器[IP地址]遭遇持续性TCP丢包的紧急事件报告

你好,

根据我方部署的7x24小时TCPing监控显示,我方服务器[IP地址]在端口[端口号]上,自[日期]起,持续出现2%-5%的TCP丢包,严重影响了我方核心API服务的稳定性(见附件1:TCPing丢包率历史图表)。

为定位问题,我们从多个公网节点,对该IP进行了MTR路由跟踪分析。分析报告一致表明,丢包现象始于贵司骨干网的核心路由器 some-core-router.aliyun.com [路由器IP](见附件2:MTR报告截图)。

鉴于此,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,问题源于贵司网络基础设施的节点故障。请贵方网络工程师立刻介入调查,并尽快修复。

结局:在收到这样一份“证据确凿”的工单后,服务商的响应级别和速度,是前所未有的。他们不再用“请您自行排查”这样的模板来回复你。2小时后,我们收到了他们的回复:“您好,经过排查,确实是您指出的那台核心交换机的一块线卡(Line Card)出现硬件故障,导致了随机丢包。我们已经将您的业务流量切换到备用链路上,问题已解决。”

我们再次进行TCPing监控,那条恼人的丢包率曲线,终于回归到了它本该在的位置——平坦的0%。

这个案子,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,作为一名高级运维,我们不仅要懂得如何使用工具,更要懂得如何相信数据、分析数据,并最终利用数据,去捍卫我们自己业务的权利。

我们的“网络侦探”之旅,到这里已经接近了高潮。我们已经学会了处理内部的失误,也学会了应对外部的挑战。

在今天我们第二周学习的最后一篇文章中,我们将进行一次终极的“压力测试”。我们将模拟一次更复杂的、应用程序内部的故障,学习如何将我们掌握的网络诊断技术,与应用层面的日志分析结合起来,进行一次海陆空联动的“立体化战争”。


客服
意见反馈